被長城硬鋼,比亞迪用專利技術反將一軍!
5月25日,長城汽車發布聲明稱,已向有關部門舉報比亞迪兩款車型涉嫌排放不達標,并表示正密切關注該案的立案及處理進展。對此,比亞迪認為,長城的檢測報告無效,并歡迎相關部門調查取證。
5月25日上午,“長城汽車舉報比亞迪”一事沖上微博熱搜,引發業界關注。據長城汽車的聲明顯示,4月11日,長城汽車向生態環境部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、工業和信息化部遞交舉報材料,就比亞迪秦PLUSDM-i、宋PLUS DM-i采用常壓油箱,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問題進行舉報。
隨后,比亞迪汽車公開表示:“經了解,長城所說的情況,測試車輛由長城購買、保管并安排送檢,中汽中心(天津)按長城的要求進行了相關項目的檢測。測試車輛嚴格來說,不符合國標要求的送檢狀態,即應由第三方抽樣、保管及送檢,并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測試,而長城送檢的車輛在檢測時,里程僅為450-670公里。鑒于以上,我們認為其檢測報告無效,長城不能以此作為依據!我們的產品及相關檢測符合國家標準,在國家權威機構通過認證。我們歡迎有關部門隨時過來調查、取證和檢測。”
同時,比亞迪還強調,他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,并保留法務訴訟的權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長城舉報比亞迪的當天,恰為比亞迪宋Pro DM-i冠軍版上市的日子,而該系列車型與長城汽車旗下剛上市不久的哈佛梟龍、哈弗梟龍MAX同為緊湊型混動SUV,兩者被視為競品車型。
而針對兩則聲明,爭議不斷,主要有兩個矛盾點:
3000km磨合的國家標準真的有嗎?
在比亞迪回應長城的指控中,提及,“長城的檢測方式存在問題,未滿足完成3000km磨合的國家標準。”于此,網友眾說紛紜。
直到有行業人士找到對應的文件,一份來自生態環境部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《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(中國第六階段)》。這一《測量方法》明確指出,車輛試驗前應“至少進行了3000公里的磨合行駛”。
混動車型不配擁有常壓油箱?
首先,我們先了解,高壓油箱和常壓燃油箱到底是什么?對此,有行業媒體咨詢工程師獲悉,常壓郵箱控制汽油揮發的原理,是汽油揮發產生油蒸氣,由于晝夜溫差變化導致燃油箱內氣體熱脹冷縮產生呼吸作用,油蒸氣通過通氣管到達炭罐,炭罐內部的活性炭吸附油蒸氣。當整車運行時,利用發動機的進氣負壓,將儲存在炭罐中的油蒸氣脫附至發動機,并燃燒處理,避免排放到大氣中,以滿足法規要求。目前常規燃油車型,全部使用常壓油箱。
然而,混動車型不配擁有常壓油箱?
在比亞迪的聲明中,曾提到:“比亞迪作為全球第一家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品的企業,在插混技術上有二十多年的積累和迭代,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簡單。”
聲明中提到的這句話,意味深長。有網友扒出了自己的保養手冊,內文提到:“發動機長期未啟動會導致碳罐飽和,有燃油泄漏風險,需要定期對碳罐進行脫附。用戶若長期EV模式行駛,會觸發該功能啟動發動機,此時EV模式進入HEV模式,直到碳罐負荷滿足要求,退出該功能。”
同時,社交媒體上網友挖到了比亞迪2020年的一項專利技術,意為比亞迪基于DM-i串并聯架構實現發動機和車輪的解耦,多控制單元的協同控制,以及對EV行駛里程、時間與炭罐特性的相關性深入研究,開發出了常壓油箱的油氣排放控制技術。這一技術實現了PHEV在炭罐飽和前,即使EV行駛下也會通過短時啟動發動機,完成汽油蒸汽自由脫附。”
也有資料顯示,比亞迪DM-i解決了PHEV常壓油箱汽油蒸汽自由脫附的技術難題,做到了“一靜三得”:一靜,優秀的NVH,行車中可實現無感、快速完成汽油蒸汽脫附;三得,實現快速脫附、高效發電、養護發動機。
通俗講,就是如果你開著一輛比亞迪混動車型,在長時間EV行駛的狀態下,6天左右會短時啟動發動機,同時發電、潤滑和脫附,既合法又合理。
看來,比亞迪針對燃油車蒸汽還是做了應對措施的,不是別人所說的常壓油箱會污染空氣,而是比亞迪通過自己的技術手段,創新性的解決了這一問題。
曾記得2021年,比亞迪與長城汽車互相無償轉讓“魏”牌和“登陸艦”商標時,長城汽車李瑞峰曾說,“天下車企一家親”。而如今,在新能源汽車逐漸崛起時代,國產汽車品牌逐漸進入大眾視野,比亞迪汽車去年一舉奪下新能源汽車銷冠,可能這也是企業間由“同行”轉至“硬鋼”的原因。但是小編也真正的希望,在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剛剛崛起、眾多國外品牌圍剿的當下,加強自身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,強化自有核心競爭力,一致對外,擴大海外市場,也許才是讓中國汽車品牌走出去的王道!